编者按:11月18日,市委召开全市镇(街道、园区)党(工)委书记第二次工作交流会,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特别是镇街干部比学赶超、真抓实干,争当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。会上,10名镇(街道)党(工)委书记围绕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主线,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、“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”等重点工作作了交流发言。
现将发言摘编刊登
供大家学习交流
—第⑩期—
“红色引擎”激活力,乡村振兴谱新篇
佛坪县大河坝镇党委书记 杨军
大河坝镇是西汉高速入汉第一镇、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所在地,是省级旅游特色名镇、省级卫生镇。辖10个村1879户5962人,有脱贫户586户1795人。近年来,我们始终坚持“生态立镇、商贸兴镇、旅游强镇”发展思路,以党建“红色引擎”推动实干担当,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,争当“佛坪聚力打造汉中融入大西安桥头堡”的排头兵。
立导向、练精兵
基层堡垒打牢打实
把“靠作风吃饭、凭实绩说话”的鲜明导向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,锻造了一支讲政治、作风正、能力强的过硬队伍。
选育并举强堡垒。用活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,村“两委”换届实现平均年龄下降5岁,“四类人员”占比82.3%,被授予“全省换届工作先进镇”称号。组织开展新任班子培训班、恳谈会、定规划、办实事“四个一”活动,今年5名村党支部书记受到市县表彰。
比学赶超激活力。实施中层干部“竞争上岗”、一般干部“双向选择”,差异化发放机关干部考核奖和村干部绩效补贴,让有为者有位、能劳者多得。采取“实地观摩+现场质询+述职测评”的方式,开展村党支部书记“擂台比武”,优者奖、劣者罚。
创新机制优服务。推行“事不过夜、马上就办、办就办好”工作机制,结合本地实际,创新实践下访察民情、下联找对策、下沉解难题的“三下工作法”,为民办实事226件,形成为民服务的大河坝模式,得到中省市媒体宣传推介。及时处置三河口移民区山体滑坡隐患,果断转移群众111户358人,迅速实施抗滑桩加截排水工程,昼夜加班赶工期,确保撤离群众元旦前安全回家。
重实干、瞄精准
返贫防线严防严守
紧盯后评估“3+1”核心指标常用劲不松懈,精准发力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
责任扛肩抓落实。成立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后评估工作专班,坚持条块管理与分级负责、分片包抓与联点包户相结合,逐级立下军令状,建立干群连心卡制度,群众反馈问题直达书记、镇长,承诺24小时办结。
加强培训增本领。通过干部夜校、院坝说事、火炉恳谈等方式,开展惠民政策、动态监测、后评估等专题培训17次,户均遍访3次以上,组织技术人员入农户、进园区培训53次,让干部群众懂政策、会技术。
严密监测善帮扶。落实网格员59名,建立补贴机制,坚持日常排查、重点排查、集中排查齐头并进,“三类人群”应纳尽纳。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对纳入的23户61人,2户落实安全住房,21户通过务工就业、兜底保障等措施帮助增收,确保不返贫致贫;对脱贫户持续完善帮扶措施,实现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.32%。
强化整改促提升。建立“书记遍访+镇村干部逐户核查”机制,常态化开展“六查六问”,对排查的问题逐项整改,动态清零,群众满意度自评达98%以上,真正将“脚步丈量、不厌其烦、持续改进、举一反三”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。
守本底、追富裕
绿色发展蔚然成风
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因地制宜、因势利导、因情施策,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。
大抓产业促增收。推行“村党支部+集体经济组织+公司+农户”模式,围绕“一点一线一片”,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729户1039人入园入社增收,实现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“薄弱村”全部清零。7个村抱团成立秦之菌产业公司,发展食用菌100万袋,预期产值450万元,促进“一产”更新。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工厂,5个村联合建设文创开发、蔬菜加工社区工厂3个,促进“二产”革新。依托三河口库区环线,发展观光体验、休闲娱乐等业态,打造生态旅游线路2条,6个村建成草莓、冬桃等采摘园9处,推动“三产”创新。
力保生态换新颜。用活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和“两山银行”资源,整合投资4000余万元,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“十百千”三年行动,初步建成“陌上花开”民俗体验区、“云田谷”康养基地,构建“生态+旅游+康养”格局,打造滨湖观光、康养美镇。
倡导文明扬新风。发挥“一约一团五会”服务监督作用,运用“爱心超市”“善行义举榜”等平台正向激励,牵头建立三县四镇边际协作机制,创建成省级、县级“文明村”10个。开展“发掘人文历史资源,书写大河坝故事”活动,邀请文化达人编辑乡土散文集《遇见大河坝》,培养石头画家、根雕艺人等一批乡土人才,用乡土文化厚培乡风文明。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汉中市乡村振兴局”网站
是否继续?